“誤讀”也精彩
來源:浙江省諸暨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慶同小學 作者:陳碧芳 點擊:2941次 日期:2015-5-13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常常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錯誤,這種現(xiàn)象是極其正常而普遍的,它是一種直接反映孩子們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最明顯的錯誤就是孩子們常常會把課文的某一處或某一字詞讀錯。如果教師能好好利用,就會把這些錯誤化為精彩。那么在教學中,面對出現(xiàn)的形形色色的誤讀,我們該怎么對待并且妙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資源呢?
一、巧借誤讀,凸顯文本情感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其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一位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緊緊把握了課文內容的這條情感主線,要求孩子讀課文,找到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邊。其中“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是文章的重點,點睛之段,差不多孩子都能找出這一段話。
于是一遍遍深情的朗讀在教室里回蕩,也許是課文的情節(jié)感染了大家,這時一名朗讀水平不怎么好的學生也高舉著手,想來讀一讀這段話。老師很高興地請她來朗讀,她在讀的時候念成“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老師發(fā)現(xiàn)有誤,趕緊提醒她不要加字,并讓她重讀一遍,沒想到這位同學讀第二遍時還是像剛才一樣讀成“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老師又耐著性子叫她看清楚再讀一次,原本以為這次不會讀錯了,誰知她重讀時還是照舊在每個數(shù)字后面都加了“個”字,惹得聽課老師和其他孩子不由自主笑出聲來。上課老師只得自己領讀這一段話。
我在下面聽課時,心里也納悶,為什么這個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讀錯呢?仔細一讀,發(fā)覺孩子老是讀錯也是事出有因。一般情況下,我們說話也好,寫文章也好,常常會習慣使用“幾個小時”這樣的句式,很少采用課文里的這種表達方式。那這兒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呢?聯(lián)系上下文,把“8個小時”與“8小時”對比著一讀,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這樣寫有其特別的用意。在當時的情況下,每過去一分一秒,意味著孩子們生存的希望便越來越小,何況是用“小時”來表示,這樣更顯出當時事實的殘酷,而加上“個”字,顯得故事情節(jié)拖沓,節(jié)奏緩慢,很難突出當時危險的情景。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樣寫很好地突出了父子間的情深,因為在“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這么緊張、急促、令人窒息的節(jié)奏感中,我們可以想像這位父親挖掘過程的艱難,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位愛得堅強,愛得執(zhí)著,愛得深厚的父親。正是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奇跡!如果老師能在孩子一遍遍地讀錯之后,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們:“你們覺得小時前加上‘個’與不用‘個’意思有什么不同?”,通過討論,文本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了。“8個小時”與“8小時”,讓我們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魅力。
新課程實驗中,孩子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個性得到了張揚,但同時教學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增多了。像這樣誤讀的地方,如果我們老師去關注二下讀錯的原因,就可以把這些不可預測的事件作為課堂進—步展開的契機,那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生機。
二、巧借誤讀,落實語言訓練
一位老師在教學《觀潮》時,有一個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把“漫天卷地涌來”讀成“漫天卷地涌來”,由于老師當時沒有認真地傾聽學生的發(fā)音,因此沒有及時指出他的錯誤。其實這個孩子把“地”讀成“de”,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漫天卷地”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詞語。如果教師聽到這個錯誤的時候,這樣問孩子們,“當潮水來的時候,你們能想象是怎樣的場景嗎?”孩子們一定會提到天和地都分不清了的意思。這時,老師就應該馬上追問:“那么,這個詞語應該怎么讀呢?是漫天卷(dì)還是漫天卷(de)?”經過這樣的討論,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牢牢地記住“漫天卷地”這一個詞語,同時對文本的內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教師能及時作出判斷,這個教學細節(jié)就會很精彩。又比如“破天荒”這個詞語,后面老是跟著“地”這個字—,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在讀的時候總是念成“破天荒地(dì)”,于是我及時向他們強調“破天荒”是一個詞語。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比如成語、諺語、歇后語等等。當孩子們出現(xiàn)誤讀的時候,老師就應該適時告訴或者提醒孩子們,這樣才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至于在以后再犯常識性的錯誤。
三、巧借誤讀,培養(yǎng)良好習慣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第一自然段出現(xiàn)了“不可估量”這一個詞語。當我請學生讀這一段的時候,他讀成了“不可估liàng。孩子當時都沒聽出這個讀音的錯誤。讀完以后,角落里忽然傳來一個怯生生的聲音:“老師,這位同學有一個字念錯了!”我心里一喜,趕忙問:‘哪’個字?”“他把liáng念成liàng了!”讀課文的同學馬上反駁,堅持這個字是讀“liàng”的。一時,有的同學說讀liáng,有的同學說讀liàng,意見不一,課堂一下子熱鬧開了。我急中生智,反過來問全班同學:“到底讀什么?老師也搞不清楚!那我們該怎么來決定?”聽了我的話,有幾個孩子紛紛低下頭去抽屜里找字典。此時,我注視了一下,無意中竟發(fā)現(xiàn),那些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學生也瞪大了眼睛看著有字典的同學。隨后孩子們興奮地嚷起來:“老師,是念liáng的,你看字典!”我不由得暗喜,于是便順水推舟,告誡學生:“看來當我們遇到自己不能確定的讀音的時候,字典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為能主動查字典的同學感到驕傲!”也許是這件事給同學們的印象尤其深刻吧,這個字的讀音他們特別記得牢。再讀課文的時候,都不需要我特別指正,他們就念出了正確的讀音。事后,我還發(fā)現(xiàn),同學們查字典的習慣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進。盡管以前我總是教育孩子們遇到不認識的字,要主動查字典,但還有些孩子總是習慣來問我。經過這件事,很少有學生再來問我生字的讀音了,因為字典會告訴他們正確的答案。巧妙地利用學生們的誤讀,培養(yǎng)了他們查閱字典等工具書的習慣,這一課堂上的誤讀事件竟然比我講一大堆道理還管用。
美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由此看來,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閱讀過程中一定要多關注課堂中出現(xiàn)的意外,也許學生的誤讀,是一次精彩的生成,是一個寶貴的課堂教學資源。有遺憾才美。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將會因為誤讀而變得更加精彩。
一、巧借誤讀,凸顯文本情感
《地震中的父與子》這篇課文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著危險,抱著堅定的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于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其同伴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贊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一位老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緊緊把握了課文內容的這條情感主線,要求孩子讀課文,找到最讓自己感動的地方,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邊。其中“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是文章的重點,點睛之段,差不多孩子都能找出這一段話。
于是一遍遍深情的朗讀在教室里回蕩,也許是課文的情節(jié)感染了大家,這時一名朗讀水平不怎么好的學生也高舉著手,想來讀一讀這段話。老師很高興地請她來朗讀,她在讀的時候念成“他挖了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個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老師發(fā)現(xiàn)有誤,趕緊提醒她不要加字,并讓她重讀一遍,沒想到這位同學讀第二遍時還是像剛才一樣讀成“8個小時,12個小時,24個小時,36個小時”,老師又耐著性子叫她看清楚再讀一次,原本以為這次不會讀錯了,誰知她重讀時還是照舊在每個數(shù)字后面都加了“個”字,惹得聽課老師和其他孩子不由自主笑出聲來。上課老師只得自己領讀這一段話。
我在下面聽課時,心里也納悶,為什么這個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讀錯呢?仔細一讀,發(fā)覺孩子老是讀錯也是事出有因。一般情況下,我們說話也好,寫文章也好,常常會習慣使用“幾個小時”這樣的句式,很少采用課文里的這種表達方式。那這兒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表達方式呢?聯(lián)系上下文,把“8個小時”與“8小時”對比著一讀,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這樣寫有其特別的用意。在當時的情況下,每過去一分一秒,意味著孩子們生存的希望便越來越小,何況是用“小時”來表示,這樣更顯出當時事實的殘酷,而加上“個”字,顯得故事情節(jié)拖沓,節(jié)奏緩慢,很難突出當時危險的情景。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樣寫很好地突出了父子間的情深,因為在“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這么緊張、急促、令人窒息的節(jié)奏感中,我們可以想像這位父親挖掘過程的艱難,體驗父親救子時內心的焦急和無助,感悟到父親有著驚人的毅力,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位愛得堅強,愛得執(zhí)著,愛得深厚的父親。正是他的愛,使兒子等十四位同學獲得了又一次生命!父愛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奇跡!如果老師能在孩子一遍遍地讀錯之后,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們:“你們覺得小時前加上‘個’與不用‘個’意思有什么不同?”,通過討論,文本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凸顯出來了。“8個小時”與“8小時”,讓我們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魅力。
新課程實驗中,孩子的自主性得到了尊重,個性得到了張揚,但同時教學中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增多了。像這樣誤讀的地方,如果我們老師去關注二下讀錯的原因,就可以把這些不可預測的事件作為課堂進—步展開的契機,那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生機。
二、巧借誤讀,落實語言訓練
一位老師在教學《觀潮》時,有一個學生在朗讀課文時把“漫天卷地涌來”讀成“漫天卷地涌來”,由于老師當時沒有認真地傾聽學生的發(fā)音,因此沒有及時指出他的錯誤。其實這個孩子把“地”讀成“de”,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漫天卷地”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詞語。如果教師聽到這個錯誤的時候,這樣問孩子們,“當潮水來的時候,你們能想象是怎樣的場景嗎?”孩子們一定會提到天和地都分不清了的意思。這時,老師就應該馬上追問:“那么,這個詞語應該怎么讀呢?是漫天卷(dì)還是漫天卷(de)?”經過這樣的討論,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牢牢地記住“漫天卷地”這一個詞語,同時對文本的內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如果教師能及時作出判斷,這個教學細節(jié)就會很精彩。又比如“破天荒”這個詞語,后面老是跟著“地”這個字—,我發(fā)現(xiàn)同學們在讀的時候總是念成“破天荒地(dì)”,于是我及時向他們強調“破天荒”是一個詞語。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有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比如成語、諺語、歇后語等等。當孩子們出現(xiàn)誤讀的時候,老師就應該適時告訴或者提醒孩子們,這樣才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至于在以后再犯常識性的錯誤。
三、巧借誤讀,培養(yǎng)良好習慣
《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第一自然段出現(xiàn)了“不可估量”這一個詞語。當我請學生讀這一段的時候,他讀成了“不可估liàng。孩子當時都沒聽出這個讀音的錯誤。讀完以后,角落里忽然傳來一個怯生生的聲音:“老師,這位同學有一個字念錯了!”我心里一喜,趕忙問:‘哪’個字?”“他把liáng念成liàng了!”讀課文的同學馬上反駁,堅持這個字是讀“liàng”的。一時,有的同學說讀liáng,有的同學說讀liàng,意見不一,課堂一下子熱鬧開了。我急中生智,反過來問全班同學:“到底讀什么?老師也搞不清楚!那我們該怎么來決定?”聽了我的話,有幾個孩子紛紛低下頭去抽屜里找字典。此時,我注視了一下,無意中竟發(fā)現(xiàn),那些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學生也瞪大了眼睛看著有字典的同學。隨后孩子們興奮地嚷起來:“老師,是念liáng的,你看字典!”我不由得暗喜,于是便順水推舟,告誡學生:“看來當我們遇到自己不能確定的讀音的時候,字典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為能主動查字典的同學感到驕傲!”也許是這件事給同學們的印象尤其深刻吧,這個字的讀音他們特別記得牢。再讀課文的時候,都不需要我特別指正,他們就念出了正確的讀音。事后,我還發(fā)現(xiàn),同學們查字典的習慣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進。盡管以前我總是教育孩子們遇到不認識的字,要主動查字典,但還有些孩子總是習慣來問我。經過這件事,很少有學生再來問我生字的讀音了,因為字典會告訴他們正確的答案。巧妙地利用學生們的誤讀,培養(yǎng)了他們查閱字典等工具書的習慣,這一課堂上的誤讀事件竟然比我講一大堆道理還管用。
美國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由此看來,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閱讀過程中一定要多關注課堂中出現(xiàn)的意外,也許學生的誤讀,是一次精彩的生成,是一個寶貴的課堂教學資源。有遺憾才美。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將會因為誤讀而變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