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民主、科學治教的習慣一
來源:weishusheng.org 點擊:5089次 日期:2016-9-8
1968年我從沈陽下鄉到盤錦,1969年黨組織安排我當老師,到現在整整四十年了。這期間,除了在工廠當了6年宣傳干事之外,我教了34年語文課。任了22年班主任,做了23年校長,當了12年市教育局長兼黨委書記。
欣逢偉大祖國改革開放的盛世,幸遇各級領導、人民群眾的支持,喜得師生員工、朋友、同仁的幫助,學生素質、學校工作,盤錦教育都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朝前發展。《人民教育》傅國亮總編、任小艾老師讓我總結一下,工作中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反復斟酌,深長思之,自己教課、帶班、管學校、當局長,體會最深的還是要靠民主與科學。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民主與科學的認識,在實踐中逐漸培養民主治教、科學治教的習慣。
一、 培養民主治教的習慣
所謂民主,就是增強師生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把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國家盡責任當作享受,學會把個人、家庭、集體、國家利益統籌考慮,多方兼顧。我們從樹立服務意識、建立互助關系、發展個性、決策大家商量四個方面培養民主治教的習慣。
(一)增強服務意識
2005年市實驗中學校長升為市教師進修學院院長,需選拔一位新校長,合適的人選是大洼縣新興農場中學張柏清校長。為表示誠意,我驅車到這所農村中學拜訪張校長,并說明來意,沒想到他婉言謝絕了。我以為事情來得太突然他沒有考慮好,便告辭,請他再考慮幾天。過了幾天,我再去,他還是不答應;第三次我去的時候。給他分析了利弊:實中校長由市委組織部任命,享受縣處級待遇,新興校長連副科級都算不上;實中校長比新興校長工資高一倍還多。(那年農場沒改革的教師工資極低)柏清也動情地講他的價值觀:老師們工資這么低,還這么愛學校、愛課堂、愛學生;學校坐落在農村,還有15個省的學生到這里來讀書,真舍不得離開這些老師和孩子們。他說他還想把校園建得更美,學生宿舍建得更寬敞,教室都安上多媒體,教師們的待遇要提上去。談到離開,他表情凄然,談到為師生服務,他眼里閃著快樂的光芒。對他的選擇我只能表示尊重。
2002年市一中與五完中合并。范寶豐同志任校長,兩年以后這所薄弱學校有了起色,現在已經踏入了先進行列。老師們談起七年來寶豐校長任職的經歷,一致佩服他滿心惦記的都是為師生服務,老師學生有了困難都愿找他傾訴。七年來他不僅為老師學生們解決了許多工作學習上的難題,自己還一直教物理課,后來還當一個班的班主任。
我們盤錦有許多學校的校長都像柏清、寶豐一樣,努力做到“多工作,少得利,勤服務,無親疏”。校長誠心為師生服務,師生自然樂意為學校、為國家服務。辦得好的學校共同特點都是校長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強,先進班級的共同特點是班主任老師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強。
幸福人生的共同特點是誰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強,誰的人生就充實,就快樂,就幸福。
我覺得農業為主的社會,人們以肉體的生存為主;工業為主的社會,人們以肉體生存的舒適為主;服務業為主的社會,人們以精神的生存為主。農業社會主要比權力,工業社會主要比財富,服務業為主的社會,人們最看重的是誰的服務水平高,誰承擔的社會責任多。
12年來教育局一直強調樹立“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的核心價值觀和苦樂觀,越來越多的校長、師生樹立了服務意識,這不僅符合每位師生的利益,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建立互助關系
奴隸社會,人與人是角斗關系,在你死我活的斗爭中沒有贏家。剛剛取勝的奴隸主又緊接著新一輪更殘酷的廝殺。到了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人人皆為堯舜,個個都是圣賢,知識淵博,技能精湛,自然充滿和諧與互助。
助人為樂是千千萬萬好人的追求,把助人當享受的人越多,社會就越民主,越進步:一個班級,一所學校,把助人當享受的師生越多,大家就越幸福,集體就越進步。
我們12年如一日鼓勵大家樹立助人是享受的幸福觀。提出建立互助的人際關系,教師堅信每位學生心靈深處都有老師的助手,校長要堅信每位教師心靈深處都有校長的助手。因為我痛感個人的渺小,個人能力的微薄。沒有學生、老師、同志們的幫助,我確實連一個合格的老師都當不成。
我們要求全市各學校各教學班,都要建立班干部輪流制,班級備品承包制,凡是普通同學能做的事,普通班委不做;凡是普通班委能做的事,班長不做;凡是班長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
當校長的要努力做到:凡是普通教師能做的事,主任不做;凡是主任能做的事,副校長不做;凡是副校長能做的事,校長不去包辦代替。
在教育局里,我努力做到:科員能做的事,科長不做;科長能做的事,副局長不做;副局長或縣區教育局長能做的事,我不做。
每位學生,每位老師,每位干部都有為班級,為學校,為集體負責任,做事的欲望,我們及時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和舞臺,他們的欲望才能得到滿足與發展,責任感才能越來越強,做事的能力才會得到增長。
學生教師對學校、對集體的責任感是在為集體承包事物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不是開班會開出來的!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學生助人是享受的苦樂觀也是在助人的實踐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老師領導越是放心、放手、放權,學生、教師才越加積極主動想辦法,不等不靠,從而成為學習、工作的主人。
中考加試體育,工作量大,考場情況復雜,涉及考生利益,競爭十分激烈,成千上萬的人關注。我只是幫助有關同志出主意,指定加試制度和程序。我一次都沒去過測試現場,相信副局長、科長完全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做好,越是這樣,同志們工作越主動、認真、仔細。11年過去,大家做的非常漂亮,沒有一位學生或家長為此事而上訪。
管理者權力下放,比如讓學生去組織慰問解放軍的排練。我從瑣碎的事物中解脫出來,坐在那里觀察與思考,發現學生做的不到位,我們再加以幫助與指導,用教師的智力幫學生把事情干得更好,這樣既加深了對學生潛能與弱點的了解,又密切了師生感情。
(三)發展人性與個性
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居體內細察心域極寬。從宏觀的角度看世界,人永遠不要驕傲,從微觀的角度看自我,人永遠不要自卑。任何一位平凡的學生,內心深處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都有人性中最美好的資源。教育就是幫助學生發現、開發人性中這些最美好的資源,并幫助其成為可再生的資源。
我們心中都有日月星辰、江河山川、花鳥草蟲,階級政黨;真善美,假惡丑并存;積極樂觀勤奮,消極悲觀懶惰共生。
被動生存的人,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面對發展提速,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利益重組;市場化、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帶來的評價體系多極、評價標準多元的現代社會,面對滾滾紅塵,遍地誘惑,失去自我,貪婪墮落,傲慢揮霍,自私懶惰,心靈深處假惡丑泛濫,這樣的人即使當了地球的球長,太陽系的系主任,有了幾億噸的黃金,也還是不會有人生的幸福,也還是要經受求不得之苦的煎熬。
主動生存的人,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會自覺的、堅守自己心靈深處追真、向善、求美的陣地,堅守心靈深處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的苦樂觀。我們的時代、祖國為我們堅守人性中這些最美好的陣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環境:1950年,世界各國GDP總值為2萬億美元,到2008年,突破了57萬億美元,未來四十年還會是較快發展時期。1976年我國GDP不足3千億人民幣,2008年已經突破了30萬億人民幣。到建黨100周年的時候,我預計會突破90萬億人民幣,到建國100周年的時候,會突破550萬億人民幣。人均5萬美元,略高于美國2008年人均水平。今天15歲的中學生到建國100周年的時候是55歲的壯年人,經濟的迅速發展一定會促進政治環境、文化環境朝著更真、更善、更美的方向發展。教育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本人抓住機遇,堅守自己內心深處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的陣地,堅持人性中真善美的陣地,堅守堅守再堅守,拓展拓展再拓展;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我們就能高樓住得,茅屋居得;高官做得,百姓當得;順境處得,逆境受得;表揚禁得,批評聽得,不管生活的大浪把我們沖上高峰,還是卷入低谷,我們都能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即使不斷受挫折,即使一輩子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技能精湛,但仍然做極平凡的工作,做工、務農、當兵、做推銷員,也仍然能夠迅速角色定位,明確自己責任,積極樂觀進取,不斷改革創新,把平凡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往精細處鉆研,在為祖國為人民盡到責任的同時,品嘗到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
宇宙浩茫,人生須臾。每個人個體的渺小與生命的短暫,注定了人不能在多個領域都有所作為。人生歸根結底兩大任務:做人與做事。每位師生員工在做人上要爭取與偉人相同,永遠保持平常心,即平等正常之心。在做事上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點、特長、個性,即使全市文化課考試成績倒數第一的同學也要找自己的特長,或音樂、美術,或打球、跑步;或焊接、鉗工;或養魚、育苗,認識到任何一個平凡的工作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靜下心來,聚精會神,一心一意,越鉆越深,越做越精,做得有滋有味,與眾不同,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學校、教育部門要為學生多設舞臺,多設賽場,多設跑道,使每位有特長的同學都有機會上舞臺、上賽場、上跑道。去展示自己,局里每年除了開運動會之外,還要舉辦藝術節、科技節。
我們要求各學校張貼72行狀元榜,大張旗鼓地宣傳同學們的個性特長,鼓勵每位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坦坦蕩蕩承認自己的短處,滿懷信心的發展自己的長處。
(四)決策大家商量
我們的工作,既是為了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又是為了全市師生員工的利益。既然是為了師生員工的利益,決策時就應該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大家有了決策的參與權,主人翁責任感才越來越強。領導者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決策才越來越符合實際,越來越科學。
局里的《“十五”期間盤錦教育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盤錦教育發展規劃》、《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都是在廣泛征求縣(區)教育局、市直學校及有關教師意見的基礎上,才寫出討論稿,再經廣泛討論后定稿。
大的規劃、計劃、制度,大家討論。分房子、評職稱、評先進這樣具體的事情大家也商量。
2000年局機關內部集資建房竣工,建房子是個好事,分房子是個難事,但難事交給大家商量就不難,工會出面組織,大家商定方案,商定打分和排序的辦法。意見統一后,由局工會組織分房子,160多套住房,兩個小時分完,全局機關干部都心情舒暢,覺得公平合理。
《教師輪換制》《教師考核制》《必修課十條要求》《關于“五個一分鐘”的規定》《關于培養學生八個良好習慣的規定》《中考加試理化實驗的具體要求》《中考加試計算機的檢測程序》等都是經教師、學生反復商量、討論,修改后貫徹執行的。
有的校長提意見,局里的會太多,影響校長深入課堂。經過大家商量,我們制定了壓縮會議的制度,確定每年只請縣區教育局和市直學校一把手到局里開6次會,超過6次可以拒開。從1998年至今12年來,沒有一年突破過6次,這樣就省了大家的時間,便于校長深入課堂教學,深入實際。
11年來,我已經接到過上級及市委、政府部門的一萬多份文件,每個工作日平均接到3.5份文件。上級會議也非常多,有一天曾經五個會議都讓正局長參加。我深知文山會海不利于基層工作,便努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壓縮會議,減少文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省下時間深入基層,個別問題,個別商量。學校有問題,我們到學校去商量,縣區有問題,到縣區去商量。
我感到自己非常幸運的是12年來七位書記,五位市長,一以貫之,重視教育,而且作風非常民主,主要領導和分管書記、市長經常深入教育局,深入學校,幫助師生解決難題。書記、市長到教育局數十次,每次都是商量問題,解決問題,卻沒吃過教育局一頓飯。經過商量,領導支持盤錦教育不辦重點中學,不搞形象工程,經費向農村傾斜,農村中學、中心小學100%建起了樓房,總體標準好于市區;經過商量,盤錦市各鄉鎮農村中學高級教師工資津貼比同齡同學歷的縣局局長每月工資要高607元。
一位市領導找我,想將盤山縣一位農村初中骨干教師調進市里,我講了農村更需要骨干教師,能不能建議他扎根農村,市領導同這位教師商量,老師接受了這一建議,在農村干得很好。12年來,全盤山縣的初中、小學教師沒有一個人調進市里。他們在自己的家鄉潛心育人,忘我科研。我盼望著這些樸實的老師站在自己的中學、中心小學的教學樓內,能夠自豪地說:“我們的校舍比縣一中、市一中建筑標準還高。我們的工資比同年齡、同學歷的縣教育局干部還高!”今年5月,這一愿望成為現實了。
大洼縣一中的老師看到100%農村中學的校舍都比一中建筑面積大、標準高,提出建新校舍,2009年5月6日李市長和市教育局有關同志到大洼縣,找縣長、縣局長,又到一中現場商量,大家各抒己見,最后統一了思想:一中兩座舊樓不拆,很難建立標準的校舍,今年拆了,還有點可惜,商定今年繼續加大農村校舍投入,待明年,或后年一中一定建出趕上農村,略超農村,還可能遠遠超過農村的校舍,一中的老師也笑著同意了。
決策過程多商量,有利于集中群眾的智慧,增強大家的主人翁責任感,增強集體的凝聚力。
欣逢偉大祖國改革開放的盛世,幸遇各級領導、人民群眾的支持,喜得師生員工、朋友、同仁的幫助,學生素質、學校工作,盤錦教育都在一步一個腳印的朝前發展。《人民教育》傅國亮總編、任小艾老師讓我總結一下,工作中體會最深的是什么?
反復斟酌,深長思之,自己教課、帶班、管學校、當局長,體會最深的還是要靠民主與科學。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民主與科學的認識,在實踐中逐漸培養民主治教、科學治教的習慣。
一、 培養民主治教的習慣
所謂民主,就是增強師生員工的主人翁責任感,把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國家盡責任當作享受,學會把個人、家庭、集體、國家利益統籌考慮,多方兼顧。我們從樹立服務意識、建立互助關系、發展個性、決策大家商量四個方面培養民主治教的習慣。
(一)增強服務意識
2005年市實驗中學校長升為市教師進修學院院長,需選拔一位新校長,合適的人選是大洼縣新興農場中學張柏清校長。為表示誠意,我驅車到這所農村中學拜訪張校長,并說明來意,沒想到他婉言謝絕了。我以為事情來得太突然他沒有考慮好,便告辭,請他再考慮幾天。過了幾天,我再去,他還是不答應;第三次我去的時候。給他分析了利弊:實中校長由市委組織部任命,享受縣處級待遇,新興校長連副科級都算不上;實中校長比新興校長工資高一倍還多。(那年農場沒改革的教師工資極低)柏清也動情地講他的價值觀:老師們工資這么低,還這么愛學校、愛課堂、愛學生;學校坐落在農村,還有15個省的學生到這里來讀書,真舍不得離開這些老師和孩子們。他說他還想把校園建得更美,學生宿舍建得更寬敞,教室都安上多媒體,教師們的待遇要提上去。談到離開,他表情凄然,談到為師生服務,他眼里閃著快樂的光芒。對他的選擇我只能表示尊重。
2002年市一中與五完中合并。范寶豐同志任校長,兩年以后這所薄弱學校有了起色,現在已經踏入了先進行列。老師們談起七年來寶豐校長任職的經歷,一致佩服他滿心惦記的都是為師生服務,老師學生有了困難都愿找他傾訴。七年來他不僅為老師學生們解決了許多工作學習上的難題,自己還一直教物理課,后來還當一個班的班主任。
我們盤錦有許多學校的校長都像柏清、寶豐一樣,努力做到“多工作,少得利,勤服務,無親疏”。校長誠心為師生服務,師生自然樂意為學校、為國家服務。辦得好的學校共同特點都是校長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強,先進班級的共同特點是班主任老師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強。
幸福人生的共同特點是誰的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強,誰的人生就充實,就快樂,就幸福。
我覺得農業為主的社會,人們以肉體的生存為主;工業為主的社會,人們以肉體生存的舒適為主;服務業為主的社會,人們以精神的生存為主。農業社會主要比權力,工業社會主要比財富,服務業為主的社會,人們最看重的是誰的服務水平高,誰承擔的社會責任多。
12年來教育局一直強調樹立“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的核心價值觀和苦樂觀,越來越多的校長、師生樹立了服務意識,這不僅符合每位師生的利益,也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建立互助關系
奴隸社會,人與人是角斗關系,在你死我活的斗爭中沒有贏家。剛剛取勝的奴隸主又緊接著新一輪更殘酷的廝殺。到了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人人皆為堯舜,個個都是圣賢,知識淵博,技能精湛,自然充滿和諧與互助。
助人為樂是千千萬萬好人的追求,把助人當享受的人越多,社會就越民主,越進步:一個班級,一所學校,把助人當享受的師生越多,大家就越幸福,集體就越進步。
我們12年如一日鼓勵大家樹立助人是享受的幸福觀。提出建立互助的人際關系,教師堅信每位學生心靈深處都有老師的助手,校長要堅信每位教師心靈深處都有校長的助手。因為我痛感個人的渺小,個人能力的微薄。沒有學生、老師、同志們的幫助,我確實連一個合格的老師都當不成。
我們要求全市各學校各教學班,都要建立班干部輪流制,班級備品承包制,凡是普通同學能做的事,普通班委不做;凡是普通班委能做的事,班長不做;凡是班長能做的事,班主任不做。
當校長的要努力做到:凡是普通教師能做的事,主任不做;凡是主任能做的事,副校長不做;凡是副校長能做的事,校長不去包辦代替。
在教育局里,我努力做到:科員能做的事,科長不做;科長能做的事,副局長不做;副局長或縣區教育局長能做的事,我不做。
每位學生,每位老師,每位干部都有為班級,為學校,為集體負責任,做事的欲望,我們及時給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和舞臺,他們的欲望才能得到滿足與發展,責任感才能越來越強,做事的能力才會得到增長。
學生教師對學校、對集體的責任感是在為集體承包事物的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不是開班會開出來的!不是喊口號喊出來的。學生助人是享受的苦樂觀也是在助人的實踐中一點點積累起來的。
老師領導越是放心、放手、放權,學生、教師才越加積極主動想辦法,不等不靠,從而成為學習、工作的主人。
中考加試體育,工作量大,考場情況復雜,涉及考生利益,競爭十分激烈,成千上萬的人關注。我只是幫助有關同志出主意,指定加試制度和程序。我一次都沒去過測試現場,相信副局長、科長完全有能力把這件事情做好,越是這樣,同志們工作越主動、認真、仔細。11年過去,大家做的非常漂亮,沒有一位學生或家長為此事而上訪。
管理者權力下放,比如讓學生去組織慰問解放軍的排練。我從瑣碎的事物中解脫出來,坐在那里觀察與思考,發現學生做的不到位,我們再加以幫助與指導,用教師的智力幫學生把事情干得更好,這樣既加深了對學生潛能與弱點的了解,又密切了師生感情。
(三)發展人性與個性
處天外遙望地球很小,居體內細察心域極寬。從宏觀的角度看世界,人永遠不要驕傲,從微觀的角度看自我,人永遠不要自卑。任何一位平凡的學生,內心深處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都有人性中最美好的資源。教育就是幫助學生發現、開發人性中這些最美好的資源,并幫助其成為可再生的資源。
我們心中都有日月星辰、江河山川、花鳥草蟲,階級政黨;真善美,假惡丑并存;積極樂觀勤奮,消極悲觀懶惰共生。
被動生存的人,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面對發展提速,結構調整,體制改革,利益重組;市場化、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國際化帶來的評價體系多極、評價標準多元的現代社會,面對滾滾紅塵,遍地誘惑,失去自我,貪婪墮落,傲慢揮霍,自私懶惰,心靈深處假惡丑泛濫,這樣的人即使當了地球的球長,太陽系的系主任,有了幾億噸的黃金,也還是不會有人生的幸福,也還是要經受求不得之苦的煎熬。
主動生存的人,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會自覺的、堅守自己心靈深處追真、向善、求美的陣地,堅守心靈深處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的苦樂觀。我們的時代、祖國為我們堅守人性中這些最美好的陣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環境:1950年,世界各國GDP總值為2萬億美元,到2008年,突破了57萬億美元,未來四十年還會是較快發展時期。1976年我國GDP不足3千億人民幣,2008年已經突破了30萬億人民幣。到建黨100周年的時候,我預計會突破90萬億人民幣,到建國100周年的時候,會突破550萬億人民幣。人均5萬美元,略高于美國2008年人均水平。今天15歲的中學生到建國100周年的時候是55歲的壯年人,經濟的迅速發展一定會促進政治環境、文化環境朝著更真、更善、更美的方向發展。教育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本人抓住機遇,堅守自己內心深處學習、工作、盡責、助人是享受的陣地,堅持人性中真善美的陣地,堅守堅守再堅守,拓展拓展再拓展;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我們就能高樓住得,茅屋居得;高官做得,百姓當得;順境處得,逆境受得;表揚禁得,批評聽得,不管生活的大浪把我們沖上高峰,還是卷入低谷,我們都能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即使不斷受挫折,即使一輩子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技能精湛,但仍然做極平凡的工作,做工、務農、當兵、做推銷員,也仍然能夠迅速角色定位,明確自己責任,積極樂觀進取,不斷改革創新,把平凡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往精細處鉆研,在為祖國為人民盡到責任的同時,品嘗到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
宇宙浩茫,人生須臾。每個人個體的渺小與生命的短暫,注定了人不能在多個領域都有所作為。人生歸根結底兩大任務:做人與做事。每位師生員工在做人上要爭取與偉人相同,永遠保持平常心,即平等正常之心。在做事上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點、特長、個性,即使全市文化課考試成績倒數第一的同學也要找自己的特長,或音樂、美術,或打球、跑步;或焊接、鉗工;或養魚、育苗,認識到任何一個平凡的工作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靜下心來,聚精會神,一心一意,越鉆越深,越做越精,做得有滋有味,與眾不同,不斷改進,不斷創新。
學校、教育部門要為學生多設舞臺,多設賽場,多設跑道,使每位有特長的同學都有機會上舞臺、上賽場、上跑道。去展示自己,局里每年除了開運動會之外,還要舉辦藝術節、科技節。
我們要求各學校張貼72行狀元榜,大張旗鼓地宣傳同學們的個性特長,鼓勵每位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坦坦蕩蕩承認自己的短處,滿懷信心的發展自己的長處。
(四)決策大家商量
我們的工作,既是為了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又是為了全市師生員工的利益。既然是為了師生員工的利益,決策時就應該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大家有了決策的參與權,主人翁責任感才越來越強。領導者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決策才越來越符合實際,越來越科學。
局里的《“十五”期間盤錦教育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盤錦教育發展規劃》、《職業教育發展規劃》……都是在廣泛征求縣(區)教育局、市直學校及有關教師意見的基礎上,才寫出討論稿,再經廣泛討論后定稿。
大的規劃、計劃、制度,大家討論。分房子、評職稱、評先進這樣具體的事情大家也商量。
2000年局機關內部集資建房竣工,建房子是個好事,分房子是個難事,但難事交給大家商量就不難,工會出面組織,大家商定方案,商定打分和排序的辦法。意見統一后,由局工會組織分房子,160多套住房,兩個小時分完,全局機關干部都心情舒暢,覺得公平合理。
《教師輪換制》《教師考核制》《必修課十條要求》《關于“五個一分鐘”的規定》《關于培養學生八個良好習慣的規定》《中考加試理化實驗的具體要求》《中考加試計算機的檢測程序》等都是經教師、學生反復商量、討論,修改后貫徹執行的。
有的校長提意見,局里的會太多,影響校長深入課堂。經過大家商量,我們制定了壓縮會議的制度,確定每年只請縣區教育局和市直學校一把手到局里開6次會,超過6次可以拒開。從1998年至今12年來,沒有一年突破過6次,這樣就省了大家的時間,便于校長深入課堂教學,深入實際。
11年來,我已經接到過上級及市委、政府部門的一萬多份文件,每個工作日平均接到3.5份文件。上級會議也非常多,有一天曾經五個會議都讓正局長參加。我深知文山會海不利于基層工作,便努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壓縮會議,減少文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省下時間深入基層,個別問題,個別商量。學校有問題,我們到學校去商量,縣區有問題,到縣區去商量。
我感到自己非常幸運的是12年來七位書記,五位市長,一以貫之,重視教育,而且作風非常民主,主要領導和分管書記、市長經常深入教育局,深入學校,幫助師生解決難題。書記、市長到教育局數十次,每次都是商量問題,解決問題,卻沒吃過教育局一頓飯。經過商量,領導支持盤錦教育不辦重點中學,不搞形象工程,經費向農村傾斜,農村中學、中心小學100%建起了樓房,總體標準好于市區;經過商量,盤錦市各鄉鎮農村中學高級教師工資津貼比同齡同學歷的縣局局長每月工資要高607元。
一位市領導找我,想將盤山縣一位農村初中骨干教師調進市里,我講了農村更需要骨干教師,能不能建議他扎根農村,市領導同這位教師商量,老師接受了這一建議,在農村干得很好。12年來,全盤山縣的初中、小學教師沒有一個人調進市里。他們在自己的家鄉潛心育人,忘我科研。我盼望著這些樸實的老師站在自己的中學、中心小學的教學樓內,能夠自豪地說:“我們的校舍比縣一中、市一中建筑標準還高。我們的工資比同年齡、同學歷的縣教育局干部還高!”今年5月,這一愿望成為現實了。
大洼縣一中的老師看到100%農村中學的校舍都比一中建筑面積大、標準高,提出建新校舍,2009年5月6日李市長和市教育局有關同志到大洼縣,找縣長、縣局長,又到一中現場商量,大家各抒己見,最后統一了思想:一中兩座舊樓不拆,很難建立標準的校舍,今年拆了,還有點可惜,商定今年繼續加大農村校舍投入,待明年,或后年一中一定建出趕上農村,略超農村,還可能遠遠超過農村的校舍,一中的老師也笑著同意了。
決策過程多商量,有利于集中群眾的智慧,增強大家的主人翁責任感,增強集體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