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談素質教育》自序
來源:《柳斌談素質教育》 作者:柳斌 點擊:3039次 日期:2013-10-17
辦教育難。
辦基礎教育更難。
在一個12億人口的國家辦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的的普及性的基礎教育尤其難。
難就難在國家、社會、人民群眾對教育發(fā)展期望值甚高,而對教育的投入?yún)s嚴重不足;難就難在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于教師社會地位低、工資少,骨干教師不斷流失,優(yōu)秀人才不愿進入教師隊伍;難就難在廣大農(nóng)村普及教育最需要知識和人才,而知識和人才卻最難流向農(nóng)村。
諸難之外,還有一難,那就是社會上種種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思潮不斷從不同的角度對基礎教育產(chǎn)生嚴重的干擾和沖擊。“文化大革命”中那種“培養(yǎng)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接班人”、“反資產(chǎn)階級法權戰(zhàn)士”之類的東西就不去說了,即使20世紀80年代甚至今天,要求中小學學生:升學,人人都是合格的大學生;就業(yè),人人都是“致富能手”。或者,就是“讀無用之書”等這樣一些議論,也處處能聽得到。有的甚至要求“讓神童走進千家萬戶”,“三歲掃盲,五六歲、十來歲上大學”,其中危害最廣最烈的,當數(shù)“應試教育”思潮。
考試本來是檢驗教學效果、衡量教學工作利弊得失的一種手段,現(xiàn)在卻異化為千家萬戶奮斗追求的目標。教與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通過一場高難度的考試,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chuàng)造等為學生發(fā)展同時也是為社會發(fā)展打基礎的素質培養(yǎng)任務卻被丟到一邊去了。
考試對于現(xiàn)在許多地區(qū)的中小學生來說,是一場劫難:考試名目繁多,次數(shù)頻仍,統(tǒng)考、統(tǒng)測、會考、模擬、期中、期末、臨時測驗,不一而足;試卷長,少的七八頁,多的達十幾頁,學生稱之為“哈達卷”;題量大,一卷多題,一題多問,有的試卷竟至于在90分鐘內要回答一百幾十問;題目內容深、難、偏、怪,有的毫無意義,有的故意炮制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誘使學生在選擇過程中上當失誤。如此等等,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的僵化和學習過程的僵化。
考試對于現(xiàn)在許多地區(qū)的教師來說是一根指揮棒,也是一根繩索。它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使他們失去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對教學的主導作用,成了圍繞著考試而運轉的機器。
教育是最需要科學的領域,傳授科學的過程不科學,學習科學的人就只能收獲痛苦。而“應試”思潮則在把教育過程拉向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不科學的道路。
日本曾被稱為“考試地獄”,現(xiàn)在日本人覺悟了,他們正在走出“考試地獄”;中國不曾是“考試地獄”,如果不覺悟,我們是否將走進“考試 地獄”呢?
我們自不必悲觀,因為“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也從它的對立面激起了涌動在中國大地的素質教育春潮。這也就是“物極必反”吧。
老作家冰心女士等早就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一批有識之士到處在為素質教育奔走呼號,眾多優(yōu)秀的中小學校長、教師多年如一日在教改第一線對素質教育進行實踐探索。時至今日,素質教育已顯示出勃勃生機,越來越為廣大干部、教師、家長所認同所接受。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諧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等多種教改模式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魏書生、劉京海、顧泠沅、李吉林、倪谷音、馬蕊蘭等教改先進人物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寶貴經(jīng)驗。一個政府重視素質教育、社會支持素質教育、學校認真實施素質教育的新風尚正在逐步形成。
作為畢生從事教育工作的一個教師,一個干部,我最大的心愿是與全體教育工作者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和進步,焚膏繼晷,奮斗不息。十多年來對基礎教育發(fā)表過一些看法,皆一孔之見,悖謬之處不少。蒙友人不棄冥頑,囑我自選一集付梓,自揣淺陋,不敢應命。但友人再三催促,遂倉促成書,敬祈讀者批評教正。是為自序。
1998.3.19
辦基礎教育更難。
在一個12億人口的國家辦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的的普及性的基礎教育尤其難。
難就難在國家、社會、人民群眾對教育發(fā)展期望值甚高,而對教育的投入?yún)s嚴重不足;難就難在高質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質的教師,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由于教師社會地位低、工資少,骨干教師不斷流失,優(yōu)秀人才不愿進入教師隊伍;難就難在廣大農(nóng)村普及教育最需要知識和人才,而知識和人才卻最難流向農(nóng)村。
諸難之外,還有一難,那就是社會上種種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思潮不斷從不同的角度對基礎教育產(chǎn)生嚴重的干擾和沖擊。“文化大革命”中那種“培養(yǎng)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接班人”、“反資產(chǎn)階級法權戰(zhàn)士”之類的東西就不去說了,即使20世紀80年代甚至今天,要求中小學學生:升學,人人都是合格的大學生;就業(yè),人人都是“致富能手”。或者,就是“讀無用之書”等這樣一些議論,也處處能聽得到。有的甚至要求“讓神童走進千家萬戶”,“三歲掃盲,五六歲、十來歲上大學”,其中危害最廣最烈的,當數(shù)“應試教育”思潮。
考試本來是檢驗教學效果、衡量教學工作利弊得失的一種手段,現(xiàn)在卻異化為千家萬戶奮斗追求的目標。教與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通過一場高難度的考試,而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辦事,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創(chuàng)造等為學生發(fā)展同時也是為社會發(fā)展打基礎的素質培養(yǎng)任務卻被丟到一邊去了。
考試對于現(xiàn)在許多地區(qū)的中小學生來說,是一場劫難:考試名目繁多,次數(shù)頻仍,統(tǒng)考、統(tǒng)測、會考、模擬、期中、期末、臨時測驗,不一而足;試卷長,少的七八頁,多的達十幾頁,學生稱之為“哈達卷”;題量大,一卷多題,一題多問,有的試卷竟至于在90分鐘內要回答一百幾十問;題目內容深、難、偏、怪,有的毫無意義,有的故意炮制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誘使學生在選擇過程中上當失誤。如此等等,導致了課堂教學過程的僵化和學習過程的僵化。
考試對于現(xiàn)在許多地區(qū)的教師來說是一根指揮棒,也是一根繩索。它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使他們失去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對教學的主導作用,成了圍繞著考試而運轉的機器。
教育是最需要科學的領域,傳授科學的過程不科學,學習科學的人就只能收獲痛苦。而“應試”思潮則在把教育過程拉向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不科學的道路。
日本曾被稱為“考試地獄”,現(xiàn)在日本人覺悟了,他們正在走出“考試地獄”;中國不曾是“考試地獄”,如果不覺悟,我們是否將走進“考試 地獄”呢?
我們自不必悲觀,因為“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也從它的對立面激起了涌動在中國大地的素質教育春潮。這也就是“物極必反”吧。
老作家冰心女士等早就發(fā)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一批有識之士到處在為素質教育奔走呼號,眾多優(yōu)秀的中小學校長、教師多年如一日在教改第一線對素質教育進行實踐探索。時至今日,素質教育已顯示出勃勃生機,越來越為廣大干部、教師、家長所認同所接受。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境教育、和諧教育、創(chuàng)造教育等多種教改模式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魏書生、劉京海、顧泠沅、李吉林、倪谷音、馬蕊蘭等教改先進人物為素質教育的實施創(chuàng)造了寶貴經(jīng)驗。一個政府重視素質教育、社會支持素質教育、學校認真實施素質教育的新風尚正在逐步形成。
作為畢生從事教育工作的一個教師,一個干部,我最大的心愿是與全體教育工作者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改革、發(fā)展和進步,焚膏繼晷,奮斗不息。十多年來對基礎教育發(fā)表過一些看法,皆一孔之見,悖謬之處不少。蒙友人不棄冥頑,囑我自選一集付梓,自揣淺陋,不敢應命。但友人再三催促,遂倉促成書,敬祈讀者批評教正。是為自序。
199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