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給學生尋找真理的能力(下)
來源:weishusheng.org 作者:楊一仁 點擊:2511次 日期:2014-4-26教育,就是幫助人培養良好的習慣。
——魏書生
魏書生認為,自學能力“既是一種優秀的心理品質,又是一種個性特征。”他說:“理論告訴我們:任何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的形成,都要經歷知、情、意、行的心理過程才能形成和發展。”魏書生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實踐,正是嚴格遵循知、情、意、行的心理規律,系統實施的。——魏書生
一、提高認識,抓“知”。他首先引導學生討論講授法的利與弊。他認為。“要改革一種舊的教法,必須要明了它存在的利與弊,真正看清了這種教法的弊大于利時,學生才樂于尋求利大于弊的方法來取代它。”反復討論的結果,使絕大多數學生認識到,講授法弊大于利:使學生成了容器,成了奴隸,束縛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從而萌生自學的愿望;他給學生講中外教育史,啟發學生認識自學在教育史上的位置。縱的方面,給學生介紹古羅馬殘酷的奴隸學習,講孔夫子的啟發式,講夸美紐斯一個教師可以教300名學生的主張,講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等;橫的方面,則從前蘇聯的贊可夫、蘇霍姆林斯基講到瑞士的皮亞杰、美國的布魯姆,從巴甫雷什中學講到日本某中學的學生自學綱要……使學生充分認識自學的意義;他注重給學生介紹當今時代發展的特點,使“他們從課堂、學校的狹小天地走出來,把他們置于宏觀世界的大潮里,以增長他們的時代感與責任感。”一定要使學生們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自學的人:”要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就必須學會自學,培養發展自學能力;他還引導學生分析他們畢業后的處境:很多人將不能升人大學,而要成為祖國四化建設的主力軍,主要途徑是自學,初中階段則是培養和形成自學能力的重要階段;魏書生還特別給學生詳細介紹華羅庚、魯迅、高爾基、愛迪生等自學成才的經歷,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培養和發展自學能力不僅十分必要,也完全可能。
二、激發興趣,抓“情”。魏書生認為,“在大腦這部機器里,興趣是動力的組成部分,它常常決定大腦機器工作時的轉數。……所謂激發,在心理學上指的是把學生已經形成的、潛在的學習需要充分調動起來:”基于這種認識,他主要做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增加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在課本內容講完之后,初中3年當中,他把剩余的200多個課時,用來介紹最新科技動態,如,火星探測,登月計劃,飛船對接,激光技術,逝者冷藏……;介紹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以及國內外著名教育教學改革流派;學習名篇時文,開展文學欣賞,都在增加之列。這樣做!不僅激發了學生自學的興趣,更是教書育人的卓有遠見之舉。
——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以激發自學興趣。魏書生潛心探索教學規律,改革教學方法。他采取的“六步教學法”,不留作業,取消考試,自測自評,在講述中盡量變換語速、音量、音調、感情,提出“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的要求等,不僅極其新穎,也極大地滿足了學生的興趣的需要。
——創設競賽情境以激發自學興趣。魏書生認為,大腦這部機器在競賽時的效率要比平時高得多。于是,他精心設計、組織了大量的競賽活動,如速讀競賽,口頭作文競賽,書寫競賽,記憶競賽,查字典競賽……隨時都有。競賽情境的創設,不僅使學生的大腦機器處于高效運轉狀態,提高了自學效率,而且極大地激發學生自學的興趣,促使其自學由被動變為主動。
3.系統計劃。在制定自學計劃時,魏書生要求,計劃必須明確、具體,既有一年的訓練總量,又有每月、每天的訓練數量,乃至每天課外讀什么,課內寫什么,讀多少,寫多少,都要一一確定清楚。這樣的自學計劃就能保證落到實處。
4.控制時主。魏書生說:“良好的自學習慣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形成的,要保證好習慣在足夠的時空內發展,就要控制壞習慣在一定時空內的活動范圍。”這就需要通過自控(如寫心理說明書、更換座右銘、控制“三閑”)、互控(互相監督、形成集體輿論)和師控(教師及時有效地控制)來實現。
5.進入軌道。魏書生認為,經過緩慢的首次推動,渡過困難期,制定系統計劃,控制時空,自學就可以靠慣性運行了。當然,進入軌道后也會發生故障和反復,教師則要及時發現,加以指導、引導,以保證自學習慣的養成。
魏書生認為,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二者相輔相成,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又如船之雙槳,學生是撐船的主人,自己動手操縱雙槳,就可以通過學習的海洋,把理想的航船劃向彼岸。
魏書生的實踐表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培養自學能力必須按心理規律辦事;能力的培養又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遵照系統原理去實施培養,切不可簡單從事,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