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構建德育共同體為主渠道實現全員育人
來源: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第一小學 點擊:2625次 日期:2014-4-13
我校多年來成功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實現全員育人,多方育人的一個縮影。
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習慣培養、行為養成……魏書生教育思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核心,近年來在逐步彰顯特色,涵養精神的基礎上,我們積極構建了一個讓更多人關心教育、支持教育、參與教育的德育共同體,凸顯我校對“立德育人”這一教育內涵的努力和追求。
“每一個教師首先是一個德育工作者。”
對于小學教育,最重要的一點莫過于學生的習慣養成,而習慣的養成單靠班主任的苦口婆心,靠背誦“小學生行為規范”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對于每一個教師,我們都要求樹立“我首先是個德育工作者”的意識,當這個理念深入人心后,就會形成教育合力,達到雙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在班級工作中,我們將班主任和該班的科任教師組成“班級工作合作組”,大家共同承擔班級管理工作,定期研究、解決教育問題,學科教師參與包括書寫習慣養成、“眼保健操”、“大課間”活動的組織,家長會、學生家長訪談、學生素質評價等活動,這樣的“單兵作戰”變成了“集團作戰”達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再以學生的安全管理為例,我們都知道,處于童年期的小學生活潑好動,上課鈴響后往往一哄而上,擁堵在教學樓口,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超大規模的學校,極易發生踩踏事故,這問題單靠班主任教師苦口婆心的提醒奏效甚微,我們從最簡單的規則開始,在校園內的道路上畫線,一進大門就引導學生沿著線走,逐步形成排隊意識。同時由體育老師在體育課上用集合、解散地方式訓練孩子們的排隊能力,再將各科教師安排在各樓層間,在學生集中涌出高峰期輪流值班,各方通力合作,入學不久的六七歲的孩子就能做到在聽到鈴聲后不推搡、不慌亂,排隊進入教學樓,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自覺排隊走成一行。毋庸置疑,這種習慣一定會遷移到生活中,在等車、參觀等需要排隊的地方內化為自覺的行為。科任教師們在參與班級管理、學生管理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教書與育人應該是同等重要,是同步進行的職責。
這種“教育合力”在我校的陽光大課間活動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2008年,為切實落實好陽光大課間活動,提高學生學生身體素質,學校先后幾次派人到遼寧盤錦學習觀摩,回來后多方合作,精心編排,幾年間,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使得陽光大課間成為展現我校蓬勃向上精神的一面旗幟。
作為大課間活動的主要設計者、組織者學校體育組的老師們一馬當先,他們一起想辦法,找路子,依據我校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從里圈到外圈,由低年級到高年級交叉跑的方法,解決了我校場地小,人員多這一難題。而作為學生管理主力軍的班主任們更是不遺余力,出謀劃策,協助體育老師整理隊形,調整間距,整頓紀律,以年級組為單位,請本年級的代課老師們想辦法、找規律。而音樂組的老師們又主動承擔了搏擊操的創編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揮其各自的專長,創編動作、選擇音樂,每一個動作的設計、修改、定型都要集體把關通過。很多來看過大課間展示的人都以為大課間的編排是請專業人員設計的,這其實是我校“教育合力”智慧的結晶。
大課間活動的場面十分壯觀,每天9:45隨著一段歡快的音樂聲,全校師生整裝待發,集合、踏步、跑步、入場、軍姿、廣播操、搏擊操、退場,各個環節銜接緊密,一切井然有序,已成為公園南門的一景。孩子們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跳躍、奔跑中,小臉跳紅了,身體跑壯了,心情也跳開朗了,學校的“小胖墩”“豆芽菜”少了,學生們個個精神抖擻,充滿活力,培養了學生的自律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同時也為我校爭得了喜人的榮譽:2011年我校的少兒搏擊操在全區創編操大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市、區兩級領導及魏書生老師先后觀摩了我校大課間活動,也給予了高度認可。
“家長成為教育的同盟者。”
如果問誰最關心學校教育?無疑是學生家長,原因很簡單,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都關心孩子所在的學校,所受的教育,都愿意為孩子的發展貢獻力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深深感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的素質越來越高,他們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參與教育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基于這點認識我們在每個班建立了家長委員會,為一年級學生家長開設“家長學校”課程,對新生的家長進行專題培訓,并給每個家長印制了家校聯系單。
每學期我們都要定期開家長會,家長會上以展示孩子的閃光點和介紹培養孩子經驗為主。我們五年級五班的幾個家長原本素不相識,因為孩子在同一個班,在幾次家長會后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家長彼此間成了好朋友,還經常聯系帶孩子去春游,去看畫展,去看望生病的同學,彼此交流教育教育孩子的心得,他們成了教育的同盟者,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都進步飛快。還有的班級邀請有書法特長的家長走進課堂為孩子們上書法課,成了“客座教師”;有的班級開展“優秀家長”、“書香家庭”的評選,邀請有教育經驗的家長介紹經驗;有的班級還利用校信通建立的家校博客,老師家長可通過網絡交流孩子的培育心得;有的老師更有心,從網上自費購買了許多小小的“表揚函”當看到學生某方面的閃光點隨手記錄下來,以“表揚函”的形式發給家長,讓家長也隨時分享孩子的進步與成長,而家長在家中孩子有進步也給孩子發表揚函,讓老師在班級中頒發,構建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
同時我們開展的誦讀活動、教研活動、班隊活動都有家長參與的身影,我們的藝術節、運動會,都設有“親子活動”。去年的11月我們組織了“家長開放日”,有2000余名家長先后走進課堂,聽課、評課、參與研討、參與大課間。讓家長參與教育的、了解教育教學,轉變觀念,也為我們更好地評價學校和教師打下了基礎,一位家長在反饋單上寫到“……”
每年我們都邀請家長開展“家長座談會”、“行風評議會”,邀請家長聽取學校關于管理、教育教學問題的學校工作的介紹與報告,并真誠地聽取家長對學校的管理和建設提出的意見。家長身上巨大的教育潛能被挖掘出來,從“被教育者”成為了“教育者”,釋放了家長對教育的關注,對教育的支持,讓學校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方面邁了一大步。
“社會參與的教育才是完成的教育。”
我們學校的大門上有一句話“走進學校我是好學生,走向社會我是好少年。”孩子是家庭的財富,更是社會的財富,國家的財富,只有全社會都肩負起教育的責任,教育才是全面的,有效的。
由于學校地處商業地帶,處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眾多的學生,使得每天的上下學時段的交通都異常擁堵,學生安全成了我們家長和學校最揪心、最無奈的事。今年3月,幾次呼吁后,區委區政府聯合交管部門、綜合執法及住宅小區開展了“校園交通安全行動”,并積極通過家長會、告家長一封信、規范學生路隊,錯峰上下學等手段多管齊下,徹底解決了“交通堵塞”的問題。這種社會、家長、學校的多方合作不但解決了難題,還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交通安全意識,現在孩子們上下學秩序井然,過馬路安全意識強,橫沖直撞的現象少了,文明禮讓遵守秩序的孩子多了。
多年來,我們積極通過各種渠道,讓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中。每年,我們都組織孩子們走向社區,開展豐富的暑期活動,如:……;讓孩子們走進“敬老院”,感受愛的溫馨;邀請法制講座,樹立法律意識;聯合消防中隊開展疏散演練,講解逃生知識;聯合公安開展“安全教育”、“禁毒”宣傳,聯合交警部門開展“交通安全知識系列講座”;與防疫部門聯系開展“流行病”預防知識宣傳。和公交公司聯手開展“爭做文明小乘客”的活動,討論“公交車上我該怎么做”,號召同學們尊老愛幼,不擠不搶,爭做文明小乘客。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公交車司機也好、乘客也好對一完小的小乘客豎起了大拇指,因為他們在爭做文明乘客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文明形象感召身邊的乘客。
我們還和貧困山區學校開展了“手拉手”獻愛心活動,號召學生共同幫助他人奉獻愛心,將家中已閱讀過的書籍捐獻給貧困山區孩子們,幫他們建立“紅領巾書屋”。目前,第一批圖書經過精挑細選,已寄往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手拉手山村學校,全體師生用自己的行動譜寫著愛的篇章。
社會力量的參與,使學校教育不在單薄,為塑造學生完整人格添磚加瓦。
在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下,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積極倡導“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著力于整體構建學校德育工作序列,發揮德育系統的整體功能,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下,我們的新特色、新經驗、新亮點不斷涌現,曾多次將德育建設的好理念好方法向全區推廣。
“立德育人”是時代給學校提出的要求,更是我們每個從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以育人為基石,教育的明天必將一片蔥蘢、生機無限!
“全方位育人,提升德育品質”
活動育人,給孩子們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每年舉辦“校園藝術周”,師生書畫大賽。
文化育人,學校配備了四個讀書教室,3萬多冊圖書,新教學樓圖書架隨處可見,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安排了學生的閱讀讀內容,警句,這濃厚的文化范圍感染著40個教學班2000多學生都不知不覺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了,不需引導、不需刻意,讓讀書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大隊部經常性的針對不同年級開展不同的讀書活動,如低年級的誦讀活動、故事比賽。讀書有聲,育人無痕。以經典誦讀為例,我們從低年級的《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中高年級有《必備古詩詞》、《論語》、《古典精華》,自古注重的“童蒙養正”,在孩子最天真無邪,而又最需要經典文化和人文精神滋養的時候我們給與了這樣的機會,甚至二年級的孩子在寫日記時都會提到:今天我不想吃青椒,媽媽批評我挑食,我突然想起《弟子規》上說的一句話“對飲食 勿揀擇”,覺得我應該改掉這個壞毛病。誦讀活動既傳承了文化,也滋養了學生的心靈,我們真的可以感覺到一種“少年君子”的形象。高年級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等不少名篇學生都能瑯瑯上口,信手拈來,現在漫步校園處處可聽到孩子們吟誦經典的聲音,看到孩子們讀書的身影。家長在參與了孩子們的誦讀展示后都非常激動,說看到了孩子身上一種從未有過的氣質,感受到什么叫“腹有詩書氣自華”,感受到讀書的魅力,有個孩子在日記中寫到“我要用孔子的一言一行來衡量自己,時時刻刻做君子,敬君子。”這正是德育工作者想要達到的境界!惟精惟微,至善至美,令人激動,令人向往!
活動育人,在少先隊開展的“感恩系列活動中”,我們看到3月的三八節獻給母親做一件事,6月份是學生畢業之際,畢業生給教師獻花表達感激之情,10月份國慶,唱紅歌活動表達對祖國熱愛之情。
細節育人,班中的每個孩子都有一塊小抹布,每天早上來時孩子們會把桌椅擦得干干凈凈,每次離開座位都會將小凳子自覺推進桌子底下。
潤物細無聲,德育之花處處開放。如今孩子的一件件好事,家長的一聲聲贊揚,社會的一封封感謝信紛紛而至:四二中隊的葉宣麗同學用自己的零用錢為敬老院的老人們購買了100余元的常用藥并不留姓名,并幫助他們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表演節目等,為他們帶來歡樂,讓老人更多地感受生活的幸福。這件事曾在烏海電視臺《今晚視角》欄目播出,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五三中隊的王境同學撿到一部手機,經多方尋找終于將手機交還于失主手中,并謝絕了失主表示感謝的100元錢;二二中隊的陳寅小同學在超市的活動室鍛煉身體時,撿到一百元錢并盡快交到超市管理員手中,失主在給我校的感謝信中,贊揚他這種拾金不昧、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幾年來,我校的德育工作突破定勢,改革創新,構建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為一體的網絡式德育體系,打造了一個富有戰斗力德育團隊,我們在成就學生的同時,凝聚了集體的力量,而這份向心力、凝聚力則成為學校發展不竭的源動力!也是我校德育建設的一個新思路,新成績!
品德教育、人格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習慣培養、行為養成……魏書生教育思想“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成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核心,近年來在逐步彰顯特色,涵養精神的基礎上,我們積極構建了一個讓更多人關心教育、支持教育、參與教育的德育共同體,凸顯我校對“立德育人”這一教育內涵的努力和追求。
“每一個教師首先是一個德育工作者。”
對于小學教育,最重要的一點莫過于學生的習慣養成,而習慣的養成單靠班主任的苦口婆心,靠背誦“小學生行為規范”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對于每一個教師,我們都要求樹立“我首先是個德育工作者”的意識,當這個理念深入人心后,就會形成教育合力,達到雙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在班級工作中,我們將班主任和該班的科任教師組成“班級工作合作組”,大家共同承擔班級管理工作,定期研究、解決教育問題,學科教師參與包括書寫習慣養成、“眼保健操”、“大課間”活動的組織,家長會、學生家長訪談、學生素質評價等活動,這樣的“單兵作戰”變成了“集團作戰”達到了更好的教育效果。再以學生的安全管理為例,我們都知道,處于童年期的小學生活潑好動,上課鈴響后往往一哄而上,擁堵在教學樓口,尤其是對于我們這樣超大規模的學校,極易發生踩踏事故,這問題單靠班主任教師苦口婆心的提醒奏效甚微,我們從最簡單的規則開始,在校園內的道路上畫線,一進大門就引導學生沿著線走,逐步形成排隊意識。同時由體育老師在體育課上用集合、解散地方式訓練孩子們的排隊能力,再將各科教師安排在各樓層間,在學生集中涌出高峰期輪流值班,各方通力合作,入學不久的六七歲的孩子就能做到在聽到鈴聲后不推搡、不慌亂,排隊進入教學樓,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自覺排隊走成一行。毋庸置疑,這種習慣一定會遷移到生活中,在等車、參觀等需要排隊的地方內化為自覺的行為。科任教師們在參與班級管理、學生管理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教書與育人應該是同等重要,是同步進行的職責。
這種“教育合力”在我校的陽光大課間活動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
2008年,為切實落實好陽光大課間活動,提高學生學生身體素質,學校先后幾次派人到遼寧盤錦學習觀摩,回來后多方合作,精心編排,幾年間,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使得陽光大課間成為展現我校蓬勃向上精神的一面旗幟。
作為大課間活動的主要設計者、組織者學校體育組的老師們一馬當先,他們一起想辦法,找路子,依據我校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從里圈到外圈,由低年級到高年級交叉跑的方法,解決了我校場地小,人員多這一難題。而作為學生管理主力軍的班主任們更是不遺余力,出謀劃策,協助體育老師整理隊形,調整間距,整頓紀律,以年級組為單位,請本年級的代課老師們想辦法、找規律。而音樂組的老師們又主動承擔了搏擊操的創編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揮其各自的專長,創編動作、選擇音樂,每一個動作的設計、修改、定型都要集體把關通過。很多來看過大課間展示的人都以為大課間的編排是請專業人員設計的,這其實是我校“教育合力”智慧的結晶。
大課間活動的場面十分壯觀,每天9:45隨著一段歡快的音樂聲,全校師生整裝待發,集合、踏步、跑步、入場、軍姿、廣播操、搏擊操、退場,各個環節銜接緊密,一切井然有序,已成為公園南門的一景。孩子們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跳躍、奔跑中,小臉跳紅了,身體跑壯了,心情也跳開朗了,學校的“小胖墩”“豆芽菜”少了,學生們個個精神抖擻,充滿活力,培養了學生的自律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同時也為我校爭得了喜人的榮譽:2011年我校的少兒搏擊操在全區創編操大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市、區兩級領導及魏書生老師先后觀摩了我校大課間活動,也給予了高度認可。
“家長成為教育的同盟者。”
如果問誰最關心學校教育?無疑是學生家長,原因很簡單,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都關心孩子所在的學校,所受的教育,都愿意為孩子的發展貢獻力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深深感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的素質越來越高,他們更加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參與教育的愿望也越來越強烈。基于這點認識我們在每個班建立了家長委員會,為一年級學生家長開設“家長學校”課程,對新生的家長進行專題培訓,并給每個家長印制了家校聯系單。
每學期我們都要定期開家長會,家長會上以展示孩子的閃光點和介紹培養孩子經驗為主。我們五年級五班的幾個家長原本素不相識,因為孩子在同一個班,在幾次家長會后組成了一個小團隊,家長彼此間成了好朋友,還經常聯系帶孩子去春游,去看畫展,去看望生病的同學,彼此交流教育教育孩子的心得,他們成了教育的同盟者,他們的孩子在各方面都進步飛快。還有的班級邀請有書法特長的家長走進課堂為孩子們上書法課,成了“客座教師”;有的班級開展“優秀家長”、“書香家庭”的評選,邀請有教育經驗的家長介紹經驗;有的班級還利用校信通建立的家校博客,老師家長可通過網絡交流孩子的培育心得;有的老師更有心,從網上自費購買了許多小小的“表揚函”當看到學生某方面的閃光點隨手記錄下來,以“表揚函”的形式發給家長,讓家長也隨時分享孩子的進步與成長,而家長在家中孩子有進步也給孩子發表揚函,讓老師在班級中頒發,構建了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家校關系。
同時我們開展的誦讀活動、教研活動、班隊活動都有家長參與的身影,我們的藝術節、運動會,都設有“親子活動”。去年的11月我們組織了“家長開放日”,有2000余名家長先后走進課堂,聽課、評課、參與研討、參與大課間。讓家長參與教育的、了解教育教學,轉變觀念,也為我們更好地評價學校和教師打下了基礎,一位家長在反饋單上寫到“……”
每年我們都邀請家長開展“家長座談會”、“行風評議會”,邀請家長聽取學校關于管理、教育教學問題的學校工作的介紹與報告,并真誠地聽取家長對學校的管理和建設提出的意見。家長身上巨大的教育潛能被挖掘出來,從“被教育者”成為了“教育者”,釋放了家長對教育的關注,對教育的支持,讓學校在“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方面邁了一大步。
“社會參與的教育才是完成的教育。”
我們學校的大門上有一句話“走進學校我是好學生,走向社會我是好少年。”孩子是家庭的財富,更是社會的財富,國家的財富,只有全社會都肩負起教育的責任,教育才是全面的,有效的。
由于學校地處商業地帶,處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眾多的學生,使得每天的上下學時段的交通都異常擁堵,學生安全成了我們家長和學校最揪心、最無奈的事。今年3月,幾次呼吁后,區委區政府聯合交管部門、綜合執法及住宅小區開展了“校園交通安全行動”,并積極通過家長會、告家長一封信、規范學生路隊,錯峰上下學等手段多管齊下,徹底解決了“交通堵塞”的問題。這種社會、家長、學校的多方合作不但解決了難題,還大大提高了孩子們的交通安全意識,現在孩子們上下學秩序井然,過馬路安全意識強,橫沖直撞的現象少了,文明禮讓遵守秩序的孩子多了。
多年來,我們積極通過各種渠道,讓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中。每年,我們都組織孩子們走向社區,開展豐富的暑期活動,如:……;讓孩子們走進“敬老院”,感受愛的溫馨;邀請法制講座,樹立法律意識;聯合消防中隊開展疏散演練,講解逃生知識;聯合公安開展“安全教育”、“禁毒”宣傳,聯合交警部門開展“交通安全知識系列講座”;與防疫部門聯系開展“流行病”預防知識宣傳。和公交公司聯手開展“爭做文明小乘客”的活動,討論“公交車上我該怎么做”,號召同學們尊老愛幼,不擠不搶,爭做文明小乘客。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公交車司機也好、乘客也好對一完小的小乘客豎起了大拇指,因為他們在爭做文明乘客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文明形象感召身邊的乘客。
我們還和貧困山區學校開展了“手拉手”獻愛心活動,號召學生共同幫助他人奉獻愛心,將家中已閱讀過的書籍捐獻給貧困山區孩子們,幫他們建立“紅領巾書屋”。目前,第一批圖書經過精挑細選,已寄往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手拉手山村學校,全體師生用自己的行動譜寫著愛的篇章。
社會力量的參與,使學校教育不在單薄,為塑造學生完整人格添磚加瓦。
在積極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下,我們在教育實踐中積極倡導“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著力于整體構建學校德育工作序列,發揮德育系統的整體功能,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下,我們的新特色、新經驗、新亮點不斷涌現,曾多次將德育建設的好理念好方法向全區推廣。
“立德育人”是時代給學校提出的要求,更是我們每個從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以育人為基石,教育的明天必將一片蔥蘢、生機無限!
“全方位育人,提升德育品質”
活動育人,給孩子們提供廣闊的發展舞臺。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每年舉辦“校園藝術周”,師生書畫大賽。
文化育人,學校配備了四個讀書教室,3萬多冊圖書,新教學樓圖書架隨處可見,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安排了學生的閱讀讀內容,警句,這濃厚的文化范圍感染著40個教學班2000多學生都不知不覺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了,不需引導、不需刻意,讓讀書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大隊部經常性的針對不同年級開展不同的讀書活動,如低年級的誦讀活動、故事比賽。讀書有聲,育人無痕。以經典誦讀為例,我們從低年級的《弟子規》、《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中高年級有《必備古詩詞》、《論語》、《古典精華》,自古注重的“童蒙養正”,在孩子最天真無邪,而又最需要經典文化和人文精神滋養的時候我們給與了這樣的機會,甚至二年級的孩子在寫日記時都會提到:今天我不想吃青椒,媽媽批評我挑食,我突然想起《弟子規》上說的一句話“對飲食 勿揀擇”,覺得我應該改掉這個壞毛病。誦讀活動既傳承了文化,也滋養了學生的心靈,我們真的可以感覺到一種“少年君子”的形象。高年級開展讀書交流活動等不少名篇學生都能瑯瑯上口,信手拈來,現在漫步校園處處可聽到孩子們吟誦經典的聲音,看到孩子們讀書的身影。家長在參與了孩子們的誦讀展示后都非常激動,說看到了孩子身上一種從未有過的氣質,感受到什么叫“腹有詩書氣自華”,感受到讀書的魅力,有個孩子在日記中寫到“我要用孔子的一言一行來衡量自己,時時刻刻做君子,敬君子。”這正是德育工作者想要達到的境界!惟精惟微,至善至美,令人激動,令人向往!
活動育人,在少先隊開展的“感恩系列活動中”,我們看到3月的三八節獻給母親做一件事,6月份是學生畢業之際,畢業生給教師獻花表達感激之情,10月份國慶,唱紅歌活動表達對祖國熱愛之情。
細節育人,班中的每個孩子都有一塊小抹布,每天早上來時孩子們會把桌椅擦得干干凈凈,每次離開座位都會將小凳子自覺推進桌子底下。
潤物細無聲,德育之花處處開放。如今孩子的一件件好事,家長的一聲聲贊揚,社會的一封封感謝信紛紛而至:四二中隊的葉宣麗同學用自己的零用錢為敬老院的老人們購買了100余元的常用藥并不留姓名,并幫助他們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表演節目等,為他們帶來歡樂,讓老人更多地感受生活的幸福。這件事曾在烏海電視臺《今晚視角》欄目播出,并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五三中隊的王境同學撿到一部手機,經多方尋找終于將手機交還于失主手中,并謝絕了失主表示感謝的100元錢;二二中隊的陳寅小同學在超市的活動室鍛煉身體時,撿到一百元錢并盡快交到超市管理員手中,失主在給我校的感謝信中,贊揚他這種拾金不昧、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
幾年來,我校的德育工作突破定勢,改革創新,構建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為一體的網絡式德育體系,打造了一個富有戰斗力德育團隊,我們在成就學生的同時,凝聚了集體的力量,而這份向心力、凝聚力則成為學校發展不竭的源動力!也是我校德育建設的一個新思路,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