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魏書生教學法的實用性
來源:weishusheng.org 點擊:5132次 日期:2015-3-16關鍵詞:魏書生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改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是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被譽為中國教育改革家的魏書生先生,以其獨具特色的語文教學方法,沖破了語文教學的束縛,宛如一沐春風,清新拂面而來,使我們這些致力于課程改革的后輩教師茅塞頓開。細細研讀其教學論著,感觸頗深。尤其是魏先生倡導的“語文教學要朝著民主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民主化要解決學生愿學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科學化要解決學生會學問題,使語文學習制度化、自動化”的方法,付諸教學實踐,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其收效是十分顯著的。
現以《〈詠柳〉賞析》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如何運用魏氏教學“民主化”、“科學化”理論來指導學生欣賞詩歌方法的一些粗淺體會。
本學期我代初一兩個班的語文課。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生剛進校不久,就組織開展了“每日一詩”的詩歌朗誦活動。活動的開展大大增強了同學們的參與意識。但我發現大家僅僅限于熟讀而已??更深的理解詩意、欣賞意境幾乎談不上??因此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結合魏氏教學法,以第六單元21課《<詠柳>賞析》為例??在搜集大量資料的前提下??確定這課的學習重點之一為“學習欣賞詩歌的方法”??試圖讓學生從中學習一些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掌握欣賞的一般規律,舉一反三,提高學習詩歌的興趣。具體分四個步驟:
一、學生自己欣賞
賀知章的詩以絕句見長,《詠柳》宛若一軸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意境鮮明。耐人尋味,但并非人人都可進入這個境界。鑒于該詩同學們在小學已經讀過,在講課時,我首先要求他們回憶四句詩,并試著自己欣賞。學生一般都能說上幾句,不過大多局限于對字面的解釋。如:“碧玉妝成一樹高”一句講成:像用碧玉妝飾成的一棵高高的柳樹。僅此而已。
二、引導學生分析
這一步至關重要,既要讓學生有全新感受,又不至于覺得距離太遙遠,目的是使學生從感性上對欣賞詩歌的方法有所認識。為此,我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引導:
1.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以“碧玉”為例,有兩種意思:鮮嫩新翠;年輕貌美的女子。悟出“碧玉”的雙關義后,再來理解“碧玉”一句就不再是上面單調呆板的畫面了。我們想像中那綠柳,就有了色彩、光澤;同時還迎風輕擺、裊娜多姿,宛若亭亭玉立的少女,使柳樹更加楚楚動人。
2.從總體上體會詩的意境:探討一下作者寫本詩的目的(主題),再探討本詩的層次變化:大處著眼、愈寫愈細,由猜測轉到春風的描寫上,開辟出了新的藝術境界。
三、學生精讀課文
(1)勾畫、圈點、批注關鍵詞語;
(2)分析文章層次;
(3)學一些欣賞的方法(合作探究)。
四、引導學生歸納
這一步是使學生把前面的感性認識以及通過精讀所學的知識上升到理論高度上來。
從這片賞析文字看,應怎樣進行詩歌賞析?
1.賞析的第一步,適當解釋詩句,點出詩句的妙處。特別是要咀嚼玩味關鍵詞語。
2.賞析的第二步,分析歸納其藝術特點。
3.就某一藝術特點來說,要充分展開聯想與想像,闡發詩中的意境,提示詩歌形象的美感;要深入理解詩中形象的內涵,闡發詩的旨意,要具體分析詩的表現手法,闡發高明的藝術技巧。另外在賞析詩歌時,還要因文而異,執意把握其精髓。
通過以上幾步,學生基本上有了可以之“法”、可循之“章”。在掌握“法”與“章”后,對“詩歌欣賞”’這個詞語就不再那么生疏。將為他們以后欣賞奠定一定的基礎。在以后的“每日一詩”活動中,由于有意識地加進了“詩歌賞析”的內容,并由推薦詩的同學負責講評,同學們從推薦———朗讀———欣賞全面了解,有的還加進了時代背景的內容,學習興趣空前高漲。經考察,效果也很明顯。
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如何進一步使魏氏教學法深入運用,還需要以更大努力付諸實踐。不過我深信,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開拓語文教學民主化、科學化新領域是能夠實現的。
。
被譽為中國教育改革家的魏書生先生,以其獨具特色的語文教學方法,沖破了語文教學的束縛,宛如一沐春風,清新拂面而來,使我們這些致力于課程改革的后輩教師茅塞頓開。細細研讀其教學論著,感觸頗深。尤其是魏先生倡導的“語文教學要朝著民主化、科學化的方向邁進。民主化要解決學生愿學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科學化要解決學生會學問題,使語文學習制度化、自動化”的方法,付諸教學實踐,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其收效是十分顯著的。
現以《〈詠柳〉賞析》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如何運用魏氏教學“民主化”、“科學化”理論來指導學生欣賞詩歌方法的一些粗淺體會。
本學期我代初一兩個班的語文課。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學生剛進校不久,就組織開展了“每日一詩”的詩歌朗誦活動。活動的開展大大增強了同學們的參與意識。但我發現大家僅僅限于熟讀而已??更深的理解詩意、欣賞意境幾乎談不上??因此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結合魏氏教學法,以第六單元21課《<詠柳>賞析》為例??在搜集大量資料的前提下??確定這課的學習重點之一為“學習欣賞詩歌的方法”??試圖讓學生從中學習一些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掌握欣賞的一般規律,舉一反三,提高學習詩歌的興趣。具體分四個步驟:
一、學生自己欣賞
賀知章的詩以絕句見長,《詠柳》宛若一軸清新淡雅的水墨畫,意境鮮明。耐人尋味,但并非人人都可進入這個境界。鑒于該詩同學們在小學已經讀過,在講課時,我首先要求他們回憶四句詩,并試著自己欣賞。學生一般都能說上幾句,不過大多局限于對字面的解釋。如:“碧玉妝成一樹高”一句講成:像用碧玉妝飾成的一棵高高的柳樹。僅此而已。
二、引導學生分析
這一步至關重要,既要讓學生有全新感受,又不至于覺得距離太遙遠,目的是使學生從感性上對欣賞詩歌的方法有所認識。為此,我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引導:
1.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以“碧玉”為例,有兩種意思:鮮嫩新翠;年輕貌美的女子。悟出“碧玉”的雙關義后,再來理解“碧玉”一句就不再是上面單調呆板的畫面了。我們想像中那綠柳,就有了色彩、光澤;同時還迎風輕擺、裊娜多姿,宛若亭亭玉立的少女,使柳樹更加楚楚動人。
2.從總體上體會詩的意境:探討一下作者寫本詩的目的(主題),再探討本詩的層次變化:大處著眼、愈寫愈細,由猜測轉到春風的描寫上,開辟出了新的藝術境界。
三、學生精讀課文
(1)勾畫、圈點、批注關鍵詞語;
(2)分析文章層次;
(3)學一些欣賞的方法(合作探究)。
四、引導學生歸納
這一步是使學生把前面的感性認識以及通過精讀所學的知識上升到理論高度上來。
從這片賞析文字看,應怎樣進行詩歌賞析?
1.賞析的第一步,適當解釋詩句,點出詩句的妙處。特別是要咀嚼玩味關鍵詞語。
2.賞析的第二步,分析歸納其藝術特點。
3.就某一藝術特點來說,要充分展開聯想與想像,闡發詩中的意境,提示詩歌形象的美感;要深入理解詩中形象的內涵,闡發詩的旨意,要具體分析詩的表現手法,闡發高明的藝術技巧。另外在賞析詩歌時,還要因文而異,執意把握其精髓。
通過以上幾步,學生基本上有了可以之“法”、可循之“章”。在掌握“法”與“章”后,對“詩歌欣賞”’這個詞語就不再那么生疏。將為他們以后欣賞奠定一定的基礎。在以后的“每日一詩”活動中,由于有意識地加進了“詩歌賞析”的內容,并由推薦詩的同學負責講評,同學們從推薦———朗讀———欣賞全面了解,有的還加進了時代背景的內容,學習興趣空前高漲。經考察,效果也很明顯。
以上是我的一點體會,如何進一步使魏氏教學法深入運用,還需要以更大努力付諸實踐。不過我深信,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開拓語文教學民主化、科學化新領域是能夠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