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來源:魏書生教育思想實踐與研究 作者:魏書生 點擊:5657次 日期:2014-5-14
鄭冬同學的父親:
您好!您來信說,從小對鄭冬要求非常嚴格,有時甚至是嚴厲,想讓鄭冬什么都聽您的。您想說一不二,覺得當爸爸的就得讓孩子怕。可鄭冬小時候還怕,越大,越不怕了。上了中學,您對他提出一些要求,他當面聽了,背后卻不聽。您聽別人說,鄭冬當著同學的面,還表示對您有意見,表示不滿。您氣急了,訓斥了一頓,甚至打了孩子一頓。孩子嘴上沒說什么,但您看得出來,孩子心里對您的意見更大了,和您的心理距離更選了。您問我怎樣扮演父親這個角色才能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又能使父子感情融洽。
恰好我在今天收到的(遼寧廣播電視報)上看到這樣的一篇短文,題目是(孩子喜歡父母像師長、朋友)。文中寫道:
“據調查,80%以上的孩子(這里只包括中小學生),對父母有意見,50%的孩子還對父母產生了抵觸情緒。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覺得物質上的滿足并不等于是對孩子全部的愛,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父母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孩子真正喜歡的父母,是那種既像師長,又像朋友一樣可以傾心交談的父母。”
“即使是對嬰兒,也不能忽略他們內心的感受。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已經有著分辨是非能力的少年兒童。”
父子關系不和諧原因有兩種:一種是過嚴,一種是過于溺愛。
您屬于過嚴的父親。
教育家陳鶴琴,談到他的父親對他非常嚴厲,6歲以前未曾和父親一同吃過飯。他特別怕他父親,一聽說父親要來了,“正如同聽見轟雷一般,嚇得魂飛九天之外……”他父親死后幾十年,那可怕情景還印在腦海里。他認為,“父子不作伴侶,則父子間容易發生隔膜。父不愛子,子也不愛父,名雖是父子,但實際上是同路人。子女一見了他的父親,就不敢出聲,父親問他一句,他就說一句,不問則不說;叫他立則立,叫他坐則坐;叫他進則進,叫他退則退。天真爛漫的一個小孩子,此時竟同木雞一般了。”
這樣的父子關系,顯然孩子不會對父親說心里話,父親不了解孩子,教育自然難以適合孩子的實際。這樣嚴厲的父親,常常是怕孩子輕視自己,不尊重自己。結果呢?當然是事與愿違。回憶一下咱們小時候,那時父親過分嚴厲,有時不問青紅皂白就訓斥一頓的時候, 咱們從內心是更尊重父親,還是更疏遠呢?咱們不也是覺得父親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比原來低了些嗎?相反的,父親跟咱們談心,關懷咱們的時候,咱們才發自內心地覺得父親高大,父親慈祥,才發自內心地尊重父親,敬愛父親。自己有了什么心里話才愿跟父親說,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聽聽父親的意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做了父親,就該經常想一想我們小時候希望自己的父親怎樣對待自己。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孩子過于溺愛。孩子想怎么辦就怎么辦,想要星星,不敢給月亮。孩子打碎了飯碗,父親還在一邊叫好;孩子漫罵小朋友,父親明知不對,但怕孩子不高興也不批評。后來孩子發展到對長輩也無禮,甚至對祖母說臟話,父親還是舍不得管教,以為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就自然變得有禮貌了。孩子想騎馬,父親便趴在地上給孩子當馬騎,兩三歲的時候騎還可以,兒子都十三四歲了,還這么騎著父親在地上跑,這就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溺愛孩子的父親,也是怕孩子不尊重自己,怕孩子輕視自己。豈不知,真理多走了一小步就會成為謬誤。愛,無疑能得到孩子的重視、尊重,但愛多走了一步就成了溺愛。該堅持的原則不堅持,明知孩子言行錯誤也不制止,那樣孩子只會輕視自己的父親,只會更不尊重自己的父親。
我覺得,一個稱職的父親,就要善于扮演多種角色:可以是嚴父,可以是慈母,可以是良師,可以是益友,可以是生理保健醫生,可以是心理診療醫生,可以是圖書管理員,可以是運動場上的教練員。在兒子需要的時候,您能夠扮演的角色越多,您和兒子的感情越深,您在兒子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您自己也生活得越快樂,對人生會感悟得越來越透徹。成功教育兒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
孩子犯了錯誤,母親管不了,爺爺不愿管,這時,您便要進入嚴父的角色,不能遷就孩子的錯誤,要設法幫助孩子想出改正錯誤的辦法。這樣,孩子以后再面對歧路時,就會想到:爸爸不讓我走錯路,而告誡自己不往錯路上踏出第一只腳。
當孩子媽媽出差,半個月不在家的時候,孩子需要慈母的關照。這時,您進入慈母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商量吃什么飯,怎樣做飯,怎樣換洗衣裳;您幫孩子收拾書包、書架,既同催促他睡覺,早上召喚他起床。您會發現這半個月培植的父子感情要超過以前的半年,甚至幾年。您會發現進入慈母的角色去關懷兒子,有一種特殊的幸福感。您會覺得自己適應能力更強了,自己更熱愛生活了。
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了麻煩,學習上遇到了難題,老師因為忙沒有發現,孩子急需老師輔導的時候,您若讓自己扮演良師的角色,那是再好不過了。孩子被老師誤解,被批評錯了,心里正煩,這時您以兒子班主任的角色,幫他分析老師批評的動機無非是為了孩子好,批評錯了,不是對孩子有偏見,而是產生了誤解,然后您再幫孩子想出消除誤解的方法。您這樣分析和處理問題,既增強了自己化解矛盾的能力,又使孩子由衷地佩服您。孩子上小學時,遇到難題您還能幫著解決;上了中學,許多難題您也不會了。這時您可以給孩子以激勵,可以給他介紹名人的學習方法,可以引導他往前復習復習,再往后預習預習,答案可能就出來了。這樣孩子會覺得您是了解學生心理的良師。
當孩子和朋友有了矛盾,一氣之下暫時絕交的時候,當孩子感覺寂寞孤獨的時候,您應該去扮演他的益友的角色,找兒子談心。談學習生活的喜、怒、哀、樂,談交朋友的苦、辣、酸、甜。談每個朋友有長處,也有短處。談每個朋友,既需要關懷,也需要諒解。談咱們自己,有為朋友盡責任的時候,也有對不起朋友的時候。您可以以另一位朋友的身份,引導兒子想一想,這位暫時絕交的朋友曾經給過自己的幫助,這位絕交朋友的優點……這樣想一想,孩子孤獨的心,會覺得不再孤獨。您再引導孩子回憶校園中那些美好的日子,回憶同學們一起開聯歡會,回憶和同學們一起爬高山,下大海,孩子會從寂寞煩惱中走出來。您再從大海談起,海有風和日麗的時候,也有烏云翻滾的時候;海有安詳平靜的時候,也有波濤洶涌的時候。人生也像天,也像海。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海有潮漲潮落……這樣引導,這樣談心,孩子當然容易把您看作最知心的朋友,愿意和您討論交友,討論為人,討論處世,討論人生……當孩子被孤獨煩悶籠罩,用語言難以改變他的情緒時,您不妨抽空領孩子到公園打打拳,到田徑場玩玩球,或到游泳池游泳,到旱冰場去溜冰。環境變了,一活動,出一身汗,孩子的心情會好起來。您可以在玩中引導孩子堅強地面對困難,理智地面對矛盾。您這樣做,孩子能不覺得您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嗎?您這樣做了以后,自己的心情能不愉快嗎?
當兒子跑步扭傷了腳時,您便進入生理保健醫生的角色,給孩子講什么時間吃什么藥才有利于恢復,指導孩子自我按摩,提醒孩子以后跑步前注意做好準備運動就不至于扭傷了,孩子一定佩服您的知識面寬。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佳,心里焦慮,甚至產生自卑情緒時,你若幫他分析焦慮產生的原因、害處和清除的方法,引導回憶自己最成功、最輝煌的時刻,用那時的必勝心態激勵自己去戰勝自卑,孩子一定佩服您,說您善解人意。
孩子愿看書,您便扮演圖書管理員的角色,講圖書的分類,講世界上每天都要出幾萬種新書,世界上有十幾萬家報紙雜志社。要想從書中得到益處,最重要的是善于選擇,不然隨隨便便地看,看了不適合自己實際的書,即使書本身沒有毛病,但對自己的生命卻是一個浪費,是一個損失。您這樣勸孩子,孩子能不愿聽您的指導嗎?
孩子愿打拳,您便扮演武術教練的角色,給孩子介紹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六和拳、少林拳、通臂拳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講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講武術和氣功的共同點,講練功貴在一個字——恒。您這樣做,孩子能不為有這樣支持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嗎?
甚至您還可以進入兒子的學生的角色。兒子使用電子計算機比我們熟練,兒子英語學得比我們好,在適當的時候向兒子學習學習,請教請教,兒子會覺得父親更親近,更平易。
當然一位父親要把這些角色都塑造得很逼真、很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您站在這些應該進入的角色位置上,就比不顧兒子的需要,不管孩子心境、處境如何,一律板著一副嚴厲的面孔,只知道批評和訓斥要強得多。
這些角色里面,我覺得最要緊的是良師與益友的角色。
愿您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那樣鄭冬一定會發自內心地愛您,敬您,您一定會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心貼近了。自己在進入良師益友角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心胸開闊了,性格開朗了,知識水平提高了,也生活得更愉快、更幸福了。
您好!您來信說,從小對鄭冬要求非常嚴格,有時甚至是嚴厲,想讓鄭冬什么都聽您的。您想說一不二,覺得當爸爸的就得讓孩子怕。可鄭冬小時候還怕,越大,越不怕了。上了中學,您對他提出一些要求,他當面聽了,背后卻不聽。您聽別人說,鄭冬當著同學的面,還表示對您有意見,表示不滿。您氣急了,訓斥了一頓,甚至打了孩子一頓。孩子嘴上沒說什么,但您看得出來,孩子心里對您的意見更大了,和您的心理距離更選了。您問我怎樣扮演父親這個角色才能既有利于孩子的成長,又能使父子感情融洽。
恰好我在今天收到的(遼寧廣播電視報)上看到這樣的一篇短文,題目是(孩子喜歡父母像師長、朋友)。文中寫道:
“據調查,80%以上的孩子(這里只包括中小學生),對父母有意見,50%的孩子還對父母產生了抵觸情緒。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覺得物質上的滿足并不等于是對孩子全部的愛,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父母同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孩子真正喜歡的父母,是那種既像師長,又像朋友一樣可以傾心交談的父母。”
“即使是對嬰兒,也不能忽略他們內心的感受。何況,我們面對的是已經有著分辨是非能力的少年兒童。”
父子關系不和諧原因有兩種:一種是過嚴,一種是過于溺愛。
您屬于過嚴的父親。
教育家陳鶴琴,談到他的父親對他非常嚴厲,6歲以前未曾和父親一同吃過飯。他特別怕他父親,一聽說父親要來了,“正如同聽見轟雷一般,嚇得魂飛九天之外……”他父親死后幾十年,那可怕情景還印在腦海里。他認為,“父子不作伴侶,則父子間容易發生隔膜。父不愛子,子也不愛父,名雖是父子,但實際上是同路人。子女一見了他的父親,就不敢出聲,父親問他一句,他就說一句,不問則不說;叫他立則立,叫他坐則坐;叫他進則進,叫他退則退。天真爛漫的一個小孩子,此時竟同木雞一般了。”
這樣的父子關系,顯然孩子不會對父親說心里話,父親不了解孩子,教育自然難以適合孩子的實際。這樣嚴厲的父親,常常是怕孩子輕視自己,不尊重自己。結果呢?當然是事與愿違。回憶一下咱們小時候,那時父親過分嚴厲,有時不問青紅皂白就訓斥一頓的時候, 咱們從內心是更尊重父親,還是更疏遠呢?咱們不也是覺得父親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比原來低了些嗎?相反的,父親跟咱們談心,關懷咱們的時候,咱們才發自內心地覺得父親高大,父親慈祥,才發自內心地尊重父親,敬愛父親。自己有了什么心里話才愿跟父親說,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聽聽父親的意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做了父親,就該經常想一想我們小時候希望自己的父親怎樣對待自己。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孩子過于溺愛。孩子想怎么辦就怎么辦,想要星星,不敢給月亮。孩子打碎了飯碗,父親還在一邊叫好;孩子漫罵小朋友,父親明知不對,但怕孩子不高興也不批評。后來孩子發展到對長輩也無禮,甚至對祖母說臟話,父親還是舍不得管教,以為孩子長大了,懂事了就自然變得有禮貌了。孩子想騎馬,父親便趴在地上給孩子當馬騎,兩三歲的時候騎還可以,兒子都十三四歲了,還這么騎著父親在地上跑,這就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溺愛孩子的父親,也是怕孩子不尊重自己,怕孩子輕視自己。豈不知,真理多走了一小步就會成為謬誤。愛,無疑能得到孩子的重視、尊重,但愛多走了一步就成了溺愛。該堅持的原則不堅持,明知孩子言行錯誤也不制止,那樣孩子只會輕視自己的父親,只會更不尊重自己的父親。
我覺得,一個稱職的父親,就要善于扮演多種角色:可以是嚴父,可以是慈母,可以是良師,可以是益友,可以是生理保健醫生,可以是心理診療醫生,可以是圖書管理員,可以是運動場上的教練員。在兒子需要的時候,您能夠扮演的角色越多,您和兒子的感情越深,您在兒子心中的形象就越高大,您自己也生活得越快樂,對人生會感悟得越來越透徹。成功教育兒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提高的過程。
孩子犯了錯誤,母親管不了,爺爺不愿管,這時,您便要進入嚴父的角色,不能遷就孩子的錯誤,要設法幫助孩子想出改正錯誤的辦法。這樣,孩子以后再面對歧路時,就會想到:爸爸不讓我走錯路,而告誡自己不往錯路上踏出第一只腳。
當孩子媽媽出差,半個月不在家的時候,孩子需要慈母的關照。這時,您進入慈母的角色,和孩子一起商量吃什么飯,怎樣做飯,怎樣換洗衣裳;您幫孩子收拾書包、書架,既同催促他睡覺,早上召喚他起床。您會發現這半個月培植的父子感情要超過以前的半年,甚至幾年。您會發現進入慈母的角色去關懷兒子,有一種特殊的幸福感。您會覺得自己適應能力更強了,自己更熱愛生活了。
當孩子在學校遇到了麻煩,學習上遇到了難題,老師因為忙沒有發現,孩子急需老師輔導的時候,您若讓自己扮演良師的角色,那是再好不過了。孩子被老師誤解,被批評錯了,心里正煩,這時您以兒子班主任的角色,幫他分析老師批評的動機無非是為了孩子好,批評錯了,不是對孩子有偏見,而是產生了誤解,然后您再幫孩子想出消除誤解的方法。您這樣分析和處理問題,既增強了自己化解矛盾的能力,又使孩子由衷地佩服您。孩子上小學時,遇到難題您還能幫著解決;上了中學,許多難題您也不會了。這時您可以給孩子以激勵,可以給他介紹名人的學習方法,可以引導他往前復習復習,再往后預習預習,答案可能就出來了。這樣孩子會覺得您是了解學生心理的良師。
當孩子和朋友有了矛盾,一氣之下暫時絕交的時候,當孩子感覺寂寞孤獨的時候,您應該去扮演他的益友的角色,找兒子談心。談學習生活的喜、怒、哀、樂,談交朋友的苦、辣、酸、甜。談每個朋友有長處,也有短處。談每個朋友,既需要關懷,也需要諒解。談咱們自己,有為朋友盡責任的時候,也有對不起朋友的時候。您可以以另一位朋友的身份,引導兒子想一想,這位暫時絕交的朋友曾經給過自己的幫助,這位絕交朋友的優點……這樣想一想,孩子孤獨的心,會覺得不再孤獨。您再引導孩子回憶校園中那些美好的日子,回憶同學們一起開聯歡會,回憶和同學們一起爬高山,下大海,孩子會從寂寞煩惱中走出來。您再從大海談起,海有風和日麗的時候,也有烏云翻滾的時候;海有安詳平靜的時候,也有波濤洶涌的時候。人生也像天,也像海。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海有潮漲潮落……這樣引導,這樣談心,孩子當然容易把您看作最知心的朋友,愿意和您討論交友,討論為人,討論處世,討論人生……當孩子被孤獨煩悶籠罩,用語言難以改變他的情緒時,您不妨抽空領孩子到公園打打拳,到田徑場玩玩球,或到游泳池游泳,到旱冰場去溜冰。環境變了,一活動,出一身汗,孩子的心情會好起來。您可以在玩中引導孩子堅強地面對困難,理智地面對矛盾。您這樣做,孩子能不覺得您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嗎?您這樣做了以后,自己的心情能不愉快嗎?
當兒子跑步扭傷了腳時,您便進入生理保健醫生的角色,給孩子講什么時間吃什么藥才有利于恢復,指導孩子自我按摩,提醒孩子以后跑步前注意做好準備運動就不至于扭傷了,孩子一定佩服您的知識面寬。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佳,心里焦慮,甚至產生自卑情緒時,你若幫他分析焦慮產生的原因、害處和清除的方法,引導回憶自己最成功、最輝煌的時刻,用那時的必勝心態激勵自己去戰勝自卑,孩子一定佩服您,說您善解人意。
孩子愿看書,您便扮演圖書管理員的角色,講圖書的分類,講世界上每天都要出幾萬種新書,世界上有十幾萬家報紙雜志社。要想從書中得到益處,最重要的是善于選擇,不然隨隨便便地看,看了不適合自己實際的書,即使書本身沒有毛病,但對自己的生命卻是一個浪費,是一個損失。您這樣勸孩子,孩子能不愿聽您的指導嗎?
孩子愿打拳,您便扮演武術教練的角色,給孩子介紹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六和拳、少林拳、通臂拳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講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講武術和氣功的共同點,講練功貴在一個字——恒。您這樣做,孩子能不為有這樣支持自己的父親感到驕傲嗎?
甚至您還可以進入兒子的學生的角色。兒子使用電子計算機比我們熟練,兒子英語學得比我們好,在適當的時候向兒子學習學習,請教請教,兒子會覺得父親更親近,更平易。
當然一位父親要把這些角色都塑造得很逼真、很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您站在這些應該進入的角色位置上,就比不顧兒子的需要,不管孩子心境、處境如何,一律板著一副嚴厲的面孔,只知道批評和訓斥要強得多。
這些角色里面,我覺得最要緊的是良師與益友的角色。
愿您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那樣鄭冬一定會發自內心地愛您,敬您,您一定會感覺到自己和孩子的心貼近了。自己在進入良師益友角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心胸開闊了,性格開朗了,知識水平提高了,也生活得更愉快、更幸福了。